首页 相关媒体报道 项目情况 蓝毗尼及相关情况 签约仪式报道
 

蓝毗尼介绍

  

  作为佛祖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宗教圣地之一。佛祖于公元前565年诞生于蓝毗尼一棵婆罗双树下,最终在菩提树下求得的正果,使世界上多了一种热爱和平与思索的哲学。

蓝毗尼

简介

  蓝毗尼Lumbinī,又译岚毗尼、腊伐尼、林微尼等,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地,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在今尼泊尔鲁潘德希县境内,处于尼泊尔西南和印度交界处,距加德满都约360公里,属热带气候,最高气温可达50摄氏度左右。

 

历史

  蓝毗尼是梵文"可爱"的意思,这里原为古代天臂国善觉王夫人兰毗尼的花园,此处因此而得名,今天的蓝毗尼是个不大的村庄,绿树成荫,景色秀丽,有许多与释迦牟尼有关的历史遗迹。这里有一座白色方形建筑,是两层石砌的平台,在浓郁茂盛的树木衬托下,十分庄严肃穆,这就是玛雅黛维女神庙,也称摩诃摩耶夫人庙。

  玛雅黛维是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蓝毗尼附近)净饭王的妻子,相传公元565年,摩耶夫人在回娘家的路上途径蓝毗尼花园,在一株巨大的娑罗双树下休息时生下了悉达多・乔达摩,即后来闻名于世的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直到35岁时,在一颗菩提树下悟道,摸索出一条解脱人生痛苦的大道。

  后人在释迦牟尼出生处建造了别具一格的玛雅黛维女神庙,现庙内供奉着女神石雕像,右手攀把着娑罗双树的树的枝干,新生的婴儿悉达多端立在近旁的莲台上。玛雅黛维女神庙旁有一口数十米的方形水池,相传是女神沐浴和释迦牟尼幼年时代洗澡的地方。池边长着一棵娑罗双树,原树在法显著作中曾有记载,唐玄奘来此取经时已经"枯悴",可见现存此树为后人补种。

 

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边边境)王子,属释迦族。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卒年代说法不一,一说释迦牟尼诞生于公元前565年,去世于公元前485年,约与中国的孔子同时。另一说为公元前623年至前544年,一般认为释迦牟尼诞生于公元前565年。
  

  乔达摩・悉达多的父亲为净饭王。净饭王对王子十分钟爱,悉达多自幼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年轻的悉达多从未离开富丽堂皇的宫庭,未见闻过人间的忧虑、烦恼和不幸,也未思虑过人生有所谓忧患、贫困、病、老死诸般痛苦,笙歌盈耳,尽情游戏享乐,成年后则娶妻生子。但偶有机会出游,悉达多初次接触了严酷的现实,便深为所动。据传说,王子一日出游,得遇四种人,因而顿悟。一为奄奄待死的老人,一为病入膏育的患者,一为待葬的死者,悉达多到此始知老、病、死为人生所难免。后又遇一贫苦僧人。从这位得到灵魂真正平衡的人那里,悉达多懂得了如何从老年、疾病、死亡的苦难中得到自由,便决定脱离家庭生活,刻意修苦行,以求解脱之道。

  悉达多后弃宫室离亲眷,暗自出走,落发为僧,潜心于苦修。他先从师于印度教“数论派”先驱阿罗逻迦罗摩与乌陀迦罗摩子学禅定,后又到尼连禅河附近林中独修苦行六年,历尽百般折磨,刻苦自身,以求正真道、成正觉。然而,无论净心守戒,抑或刻意自苦,均未能使年轻的苦行者如愿以偿。他终于悟到修苦行并非获致解脱之正道。久经冥思苦想,他终于达到觉悟。他确信:贪恋享乐以及誓修苦行,两者皆非正真道。前者“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细滑,为爱欲所牵,惑于财色、思望安乐”;后者“以羸身而取道”,“彼诸外道”。正道为不苦不乐之中道,即静坐默想、思维真谛--循此,则可臻于“寂灭”,终成正觉。据传,悉达多独自静坐菩提树下,豁然“心地光明”,得大觉悟,从此悟道成佛,成为佛陀,即成正觉。 

  释迦牟尼佛陀既悟解脱之“正真道”,即从事说法传教。在印度北方邦东南部贝拿勒斯城西北的鹿野苑佛陀作了著名的“鹿苑传教”,使其听众阿若乔(读‘交’)陈如等五位苦行者成为第一批信徒。此后,释迦牟尼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传教,并组成僧团,奠定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他八十岁时于拘尸那迦城辞世,众弟子按印度仪俗,将其遗体火化。


 

正真道

  佛陀的指示都是由弟子口传。因此难以断定某些论述是否为原话。他死后几个世纪内,佛教徒举行数次结集大会,确定教义。

  佛陀认为一切无常,无论是外在事物或个人的身心总体,都不断变化。佛陀不承认事物之中有必然的或根本的实在。他认为阿怛摩(我体)并不存在,认为一切事物没有不变的我体,人处在生死轮回之中,而生存必有痛若,把现实人生断定为“无常”、“无我”、“苦”。根据这三种基本实际,佛陀总结出“四圣谛”。苦谛谓世俗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集谛谓贪为苦因;灭谛谓苦因可灭;道谛即灭苦之道。“苦”的原因在于每人自身的“惑”、“业”所致。“惑”指贪、嗔、痴等烦恼,“业”指身、口、意等活动。“惑”、“业”为因,造成生死不息之果。佛陀根据四圣谛提出十二因缘,谓“无明”(无智)缘“行”(善恶行业),由不懂佛教“缘生法”之理,故有种种世俗思想行为生起。“行”缘“识”(心识),“由引业力,识相续流,如火焰行,往彼彼趣,凭附中有,驰赴所生,结生有身”。“识”缘“名色”(名称与物质);“名色”缘“六处”(五感官与意识);“六处”缘“触”(感官与事物的接触);“触”缘“受”(由接触而产生的感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生存);“有”缘“生”,“生”缘“老死”。此十二支为一总的因果循环链条,每两支间顺序成一对因果关系,而配合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又可概括为两重因果:由无明、行二“支”作为过去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支”则成为“现在果”;由爱、取、有三“支”作为“现在因”,生、老、死,则成为“未来果”。此称“三世两重因果”。据称,人一有生命之个体,在未获“解脱”前,均须依此因果律于“三世”、“六趣”中生死流转,永无终期;人们的贫富贵贱寿夭等差别,以及存在于社会中之中不平等,即植根于此。为了摆脱上述生死轮回之苦,佛陀提出“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人经过八正道,即依经、律、论三藏,修恃戒、定、慧三学,彻底转变自己世俗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的范围,达到这种转变的最高目标,叫做“涅盘”或“解脱”。这些说法,包括在“四圣谛”、“十二因缘”、“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等最基本的教理之中,成为以后佛教各派教义的基础。

  佛教在因果报应和修行解脱方面主张“四姓平等”,反对“婆罗门第一”,主要受到刹帝利、吠舍种姓的支持而得到传播。随着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佛教大致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公元前六世纪中叶至四世纪中叶,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传承其教说,为原始佛教;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和戒律产生认识分歧,分裂为许多教团,后称为十八部或二十部,为部派佛教;公元一世纪开始为大乘佛教(它把以前的佛教称为小乘),分为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七世纪以后,大乘一部分派别同婆罗门徒混合形成密教。十三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本土趋于消失,十九世纪后稍有复兴。


历史相关

  公元前二世纪印度孔雀王朝国君阿育王来蓝毗尼朝圣,并建造了阿育王石柱,19世纪末西方考古学家发现了阿育王石柱。 如今阿育王石柱立在摩耶夫人祠西侧,石柱上有婆罗米文字书写的阿育王铭文:“无忧王于灌顶之第二十年来此朝拜,此处乃释迦牟尼佛诞生之地。兹在此造马像、立石柱以纪念佛祖在此诞生。并特谕兰比尼村减免赋税,仅交纳收入的八分之一。”这些文字确凿无疑地证明了蓝毗尼是佛祖降生之地。尼泊尔考古局于1967年至1972年间,在蓝毗尼附近的蒂劳拉特村发掘出古代释迦时期的废墟,发现了陶制头像、佛像、石雕、钱币等一批珍贵文物,另外还发掘出神龛、佛院遗址及残砖断瓦等。

  公元403年,中国高僧法显到蓝毗尼朝圣。他在蓝毗尼曾见过佛陀诞生处的无忧树和摩耶夫人沐浴过的水池,但他未提及阿育王石柱。当时的蓝毗尼周围多是荒地。《法显传》云:“城东(舍卫城)五十里有王园,园名论民。夫人入池洗浴,出池北岸二十步,举手攀树枝东向生太子。太子堕地行七步,二龙王浴太子。身浴处遂作井,及上洗浴池,今众僧常取饮之。凡诸佛有四处常定:一者成道处,二者转法轮处,三者说法论议伏外道处,四者上忉利天为母说法来下处,余者则随时示现焉。迦维罗卫国大空荒,人民希疏,道路怖畏,白象狮子,不可妄行。”

  公元636年,中国高僧玄奘三藏法师来到蓝毗尼圣地。当时他也见到无忧树和摩耶夫人沐浴过的水池,更重要的是他见到了阿育王石柱以及石柱上所刻文字,只是石柱的顶部断了一部分。《大唐西域记》第六卷记载道:“至腊伐尼林,有释种浴池,清澄皎镜,杂华弥漫。其北二十四五步,有无忧花树,今已枯悴,菩萨诞灵之处。菩萨以吠舍佉月后半八日,当此三月八日;上座部则曰以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当此三月十五日。次东窣堵波,无忧王所建,二龙浴太子处也。菩萨生已,不扶而行于四方各七步,而自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今兹而往,生分已尽。’随足所蹈,出大莲花。二龙踊出,住虚空中而各吐水,一冷一暖,以浴太子。浴太子窣堵波东,有二清泉,傍建二窣堵波,是二龙从地踊出之处。菩萨生已,支属宗亲莫不奔驰,求水盥浴。夫人之前,二泉涌出,一冷一暖,遂以浴洗。其南窣堵波,是天帝释捧接菩萨处。菩萨初出胎也,天帝释以妙天衣跪接菩萨。次有四窣堵波,是四大天王抱持菩萨处也。菩萨从右胁生已,四大天王以金色氎衣捧菩萨,置金机上,至母前曰:‘夫人诞斯福子,诚可欢庆!诸天尚喜,况世人乎?’四天王捧太子窣堵波侧不远,有大石柱,上作马像,无忧王之所建也。后为恶龙霹雳,其柱中折仆地。傍有小河,东南流,土俗号曰油河。是摩耶夫人产孕已,天化此池,光润澄净,欲令夫人取以沐浴,除去风虚。今变为水,其流尚腻。” 公元十二三世纪,曾有一些西藏佛教徒来蓝毗尼朝圣,当时尼泊尔西部国王RipuMalla率大臣等也来到蓝毗尼朝礼。他们也见过阿育王石柱、佛陀诞生处的无忧树和摩耶夫人沐浴过的水池。但此时的蓝毗尼,印度教的色彩已很浓厚。

  公元十八世纪,随着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有不少西方学者来到印度。他们对丰富多彩的东方文化,特别是东方历史、考古、宗教等,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如WilliamJones即是其代表人物之一。

  1896年,尼泊尔西部城镇官员KhadgaSumsher和著名考古学者A.Feuhrer博士发现了蓝毗尼的阿育王石柱。他们根据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的所载,并经多次勘查发掘,证实了蓝毗尼园的地点,从此荒废多时的蓝毗尼园又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1899年,印度考古学家P.C.Mukherji对蓝毗尼作了进一步的考古和发掘,发现了不少孔雀王朝、贵霜王朝、笈多王朝时期的遗物。在蓝毗尼园内有摩耶夫人庙,庙内有释迦太子诞生浮雕,人物轮廓尚可辨认,但有的地方亦被毁坏。庙南是一长方形水池,此池为摩耶夫人沐浴之地。池旁有一颗菩提树。著名的阿育王石柱即在摩耶夫人庙西。但在摩耶庙内也有印度教的神像。

  1932至1939年间,KesharSumsherJ.B.Rana住在蓝毗尼园内,并对蓝毗尼园的建筑结构作了仔细的研究和挖掘。

  1956年,尼泊尔王国马亨德拉国王在纪念佛陀涅盘2500年时,提出要对蓝毗尼进行开发,并把倒在地上的阿育王石柱重新竖立起来。

  1967年,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先生考察蓝毗尼,并向尼泊尔王国政府提出对蓝毗尼进行开发的建议。

  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蓝毗尼进行了考察,并全力支持尼泊尔政府对蓝毗尼进行开发。

  1970年,尼泊尔王国政府正式开始对蓝毗尼的开发,并同时成立了蓝毗尼开发委员会。

  1976年,第四届世界佛教和平大会将1979年定为蓝毗尼年。

  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蓝毗尼开发委员会委托日本建筑工程师KenzoTange对蓝毗尼园进行计规划。此规划分为三个部分:一、花园圣地,为文物保护区,以阿育王石柱、菩提树、水池、摩耶夫人庙和遗留下来的砖墙为主;二、寺院区,以各国佛教组织援建的寺院为主;三、花园区和寺院绿化区,除建筑物和路面,其它地区皆为绿化区。蓝毗尼园总占地面积约770公顷。

  1985年,蓝毗尼开发委员会更名为蓝毗尼开发基金委员会。

  1990年,日本佛教组织同蓝毗尼开发基金委员会签定协议,表示愿意援建摩耶夫人庙。此工程定名为“摩诃摩耶寺修复工程”。此工程分三个步骤:一、在原摩耶夫人庙旁不远处先修一临时的摩耶寺,在其中放置一些相关的文物及佛像,由专人看管。此期工程于1993年结束。二、对原摩耶夫人庙进行发掘,发掘后照原样修复。三、将原有的文物和佛像放回修复后的摩耶寺,并由专业人员管理。

  1996年,尼泊尔国王、王后参观蓝毗尼。这一年在蓝毗尼举行了阿育王石柱发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

  1998年,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二十一届大会在蓝毗尼召开。

  2000年,中国在蓝毗尼建造的中华寺隆重举行寺院落成、佛像开光、方丈升座庆典,中国佛教界派出百余人组成的佛教代表团前来祝贺随喜。尼泊尔王国首相柯伊拉腊(GirijaPrasadKoirala),尼泊尔王国国务委员会主席拉伊玛吉(KesharJungRayamajhi),尼泊尔王国政府文化旅游民航大臣、蓝毗尼开发委员会主席查道特(TariniDattaChataut),尼泊尔王国政府工商大臣塔姆拉卡尔(RamKrishnaTamrakar),和正在尼泊尔王国访问的中国国务委员司马义。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及中国驻尼泊尔大使曾序勇等各界嘉宾光临庆典,使这一盛事彪炳史册。


行程景点

摩耶夫人祠(MAYADEVITEMPLE)
  
       摩耶夫人祠(门票外国人/南亚地区合作组织成员国公民/尼泊尔人Rs50/10/免费;6am~5:30pm),这里于1992年进行的挖掘活动中发现了一系列遗迹,最早的有2200年历史,包括一个有砖底座的石质纪念柱。该石柱与史书上记载的阿育王于公元前3世纪在此遗留的石柱相吻合。很多朝圣者很重视一块雕刻着佛祖诞生场景的砂岩,可能为里普・马拉国王在14世纪所作,当时摩耶夫人被当做印度教天后而受到供奉。数世纪的风吹雨淋使这块砂岩几乎磨平,但仍可隐约辨出摩耶夫人在因陀罗和梵天的注视下,紧紧抓住婆罗树枝生下佛祖的图案。附近的Bihari寺内有一块现代的复制品。祠内的池塘据说是摩耶夫人在诞生佛祖之前沐浴的地方,周围的地面上由许多砖砌佛塔和庙宇的废墟,它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9世纪。摩耶夫人祠对面有两个小型佛教寺庙:来自尼泊尔木斯塘的朝圣者修建的DharmaSwamiMaharaj佛寺和来自印度比哈尔邦的和尚修建的尼泊尔佛寺。游客可以在通往夫人祠路边的宗教品市场里购买香烛或其他佛教供奉品。

阿育王石柱(ASHOKANPILLAR)
  
       阿育王石柱立在摩耶夫人祠西侧,柱高7.79米,周长2米多,但是马头雕像已不见踪影,半截石柱有一道伤筋动骨的裂纹,被后人用三道铁箍固定。石柱离地3米处有婆罗米文字书写的阿育王铭文:“无忧王于灌顶之第二十年来此朝拜,此处乃释迦牟尼佛诞生之地。兹在此造马像、立石柱以纪念佛祖在此诞生。并特谕蓝毗尼村减免赋税,仅交纳收入的八分之一”。石柱的内容不仅让人知道佛陀是历史上有血有肉的人物,还使印度的一段古代历史有了准确年代。阿育王石碑也因此成为兰毗尼最重要的历史文物。庙南有后人建的佛塔和佛寺,寺内有释迦牟尼的巨大塑像。佛堂的墙壁上绘有反映释迦牟尼生平的五彩缤纷的壁画。此外还建有文物馆和马享德拉纪念碑等。

佛教寺院
  
       自1978年建立蓝毗尼发展区之后,全世界的佛教国家都在佛祖诞生地周边建造了豪华的寺院。每一座都独具特色,因此它们组成了全世界各种佛教流派的大荟萃。它们占地极其宽广,游客可以在蓝毗尼市场租自行车或在寺院建筑群入口处雇辆人力车参观。未附特别说明的寺院都是每天白天开放。

西寺院区
  
       西寺院区内只有大乘佛教寺庙。以摩耶夫人祠北侧的长明火(EternalFlame)为起点,沿池塘西岸的土路一直到PanditaramaInternationalVipassana冥思中心为止。只需一点点布施,即可在那里静修苦行者生活。往北,一条土路转向西边,通往DrubgyudCholingGompa,该寺是由来自新加坡和尼泊尔的佛教徒于2001年共同修建的。寺内墙上的图案十分精美。院区南处有式样独特的ManangSamajGompa,是由来自尼泊尔北部Mnang的佛教徒建造的灵骨塔。往西是典雅的中华佛寺(ZhongHuaChineseBuddhistMonastery),是蓝毗尼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建筑之一。大门的过道两边排列着儒家圣人塑像,因此这个佛塔状的寺院有些像紫禁城。路北侧有韩国政府修建的大型寺院韩国佛寺(KoreanBuddhistTemple)。
  
       中华佛寺北侧是越南PhatQuocTu寺,这座佛塔状的寺庙非常美丽,房顶的龙形图案生机勃勃。附近有一片新修的佛塔和寺院,为奥地利的Geden国际基金会资助修建。院区北处有另一片大乘佛教寺院,德国度母基金会(GermanTaraFoundation))修建的GreatDrigungKagyud莲花佛塔(8am~中午和1~5pm)非常豪华,大殿的穹顶上有佛教壁画。德国寺院后面是由日本巢居基金会(SokyoFoundation)修建的藏式寺院巢居寺(SokyoGompa)。隔壁是由法国佛教徒修建的LinhSon寺。

东寺院区  

       小乘佛教寺院都在东寺院区,这里许多寺院是木质结构。泰国皇家佛寺(RoyaIThaiBuddhistMonastery)距离池塘北侧很近,是一个由白色大理石建成的泰式寺院。旁边的MahamayaVishwaShanti佛寺较为朴素,是由日本佛教徒和印度Mahabodhi协会共同修建的。向南转弯即到缅甸金佛寺(MyanmarGoldenTemple)。它是这里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内有三座殿,其中有一座shikhara(塔)房顶为一个玉米穗形状。不远处是LokamanaPula佛塔,是一个缅甸南部风格的镀金大佛塔,设计灵感来源于仰光的大金塔(ShwedagonPaya)。佛塔后面是朴素的Gautami尼姑庵,整个寺院区只此一家尼姑庵。路对面是DhamaJanamiVipassana中心,小乘佛教徒在此静修冥想。小路南行即到斯里兰卡佛寺(SriLankanMonastey)处。从这里向南步行片刻便能回到长明火处,中途经过刻有藏文的庆典钟(cerenlonialbell)。

蓝毗尼博物馆(LUMBINIMUSEUM)
  
       该博物馆(门票外国人/南亚地区合作组织成员国公民/尼泊尔人Rs50/10/10;周一至周日10am~3pm)位于寺院区后面,池塘北头的桥附专门用来展示佛祖生平,有各种仿制品和全世界各佛教圣地的照片。马路对面是蓝毗尼研究院(LumbiniResearchInstitute),但只对专门研究佛教历史的学者开放。

世界和平塔和蓝毗尼鹤保护区

       白色的世界和平塔(WorldPeacePagoda)由日本佛教徒修建,耗资1OO万美元。在寺院区外,骑车即可到达。塔基附近有一个在修建该塔时被反佛教极端分子杀害的日本和尚的墓。

       附近的湿地作为蓝毗尼鹤保护区(LumbiniCraneSanctuary)的一部分而受到保护,游客有机会看到珍稀的灰鹤在水草中行走的优美步态。公园没有正式的大门,也不收门票,游客只需走进和平塔后面的湿地即可参观。

道拉赫瓦和TILAURAKOT

       位于蓝毗尼以东27英里的道拉赫瓦(Taulihawa)是特赖平原上另一个异常安静的小镇,但附近的Tilaurakot已经被确认为历史上的迦毗罗卫国所在地——乔达摩・悉达多在那里度过了生命中的前29年岁月。多年以来,一直有考古学家认为印度的Piprahwa才是该国遗址,但是由于在Tilaurakot发现的物品历史可以追溯到佛的年代,因此争论也就此结束。迦毗罗卫国遗址位于Banganga河岸两侧宁静的草地上,距离道拉赫瓦约3公里,现在仍能看到一个有人居住过的社区的地基以及护城河和城墙的废墟。然而,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风吹雨打,使遗址风化的很厉害。遗址免费进入,周围的现代农庄看上去与乔达摩・悉达多时代的农庄并无不同。距离废墟400米的一个小博物馆(门票Rsl5;周三至周一10am~5pm)展出了在该地发现的一些物品,包括各种硬币和陶器。游客需要注意的是,2006年道拉赫瓦受到反政府武装的袭击。出发前往该地区前须先确认当地的安全情况。

       近来,蓝毗尼周围的几个传统村庄被建设成为旅游地点,这是农村脱贫旅游项目(TourismforRuralPovertyAlleviationProgramme.简称TRPAP)的部分工程。该项目刚刚开始,但发展区周边的数家旅馆和酒店已经推出了重点为参观农家生活的团体游览活动。LumbiniVillageLodge推出了团体游,通过该游览活动游客确实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特赖平原上人们的生活。导游每天费用为Rs500。游客也可自带地图(Rs20),骑自行车随意游览。

       食宿:道拉赫瓦有许多小吃摊,而通往Tilaurakot路上的LumbiniHotel(蓝毗尼旅馆;不带卫生间单/双Rs80/100)提供干净便宜的房间。Tilaurakot没有食宿场所,因此从道拉赫瓦出发时须带上水和食品。
  
       交通:蓝毗尼距离派勒瓦至道拉赫瓦的公路数公里之遥。从蓝毗尼到道拉赫瓦,可乘坐本地公共汽车前往中转站(Rs5,车程10分钟),然而换乘去道拉赫瓦的客车(Rs25,车程11/2小时)。Tilaurakot位于道拉赫瓦以北3公里处。走到沥青路的尽头,你可以看到左边有个博物馆,沿右边的土路继续向前400米就到了遗址。从Tilaurakot乘人力车到此地费用为Rs30。


相关信息

饮食

       当地旅馆一般有餐厅可供就餐,发展区内也有数家餐馆供应快餐和冷饮。位于停车场旁边的LumbiniGardenRestaurant(蓝毗尼花园餐厅;6am~6pm)是一个现代化的红砖建筑,供应冰可乐和咖喱菜。Pilgrim'sRestCottage(6am~6pm)在缅甸佛塔附近,为饥饿的朝拜者和佛教徒提供物超所值的尼泊尔套餐。

住宿

经济旅店
  
       经济旅店大多在蓝毗尼发展区大门对面的蓝毗尼市场内。环境较为简陋,但很卫生,而且都提供尼泊尔家常饭菜。LumbiniVillageLodge(蓝毗尼乡村旅馆,不带卫生间的房间每床Rsl00,带卫生间单/双Rs250/350),房间大而干净,可上网。还推出了周边村庄团体游项目。LumbiniGardenLodge(蓝毗尼花园旅馆;带/不带卫生间的房间Rs300/200)距离前者仅有数个门面,属于家庭旅馆,房间较小但卫生状况良好。 LumbiniGuestHouse(蓝毗尼旅馆;单/双/三Rs250/300/400)在大市场另一侧,档次较高且物有所值。
  
中档和高档旅店

       高级宾馆大多位于发展区外面的主路上。如无特别说明,则下列旅馆的房间都有卫生间、电视和空调。LumbininBuddhaHotel(蓝毗尼佛陀宾馆;单/双US$15/20;)位于发展区南侧一小片树林里。这里有狩猎帐篷风格的客房,各客房楼之间由人行道相连。MayaGardensResort(摩耶花园度假村;单/双US$60/70起;)位于景点东南500米处,占地很大。这家度假村提供非常舒适的房间,环境安静。HotelLumbiniGardenNewCrystal(蓝毗尼花园新水晶宾馆;单/双US$90/99起;)位于发展区大门对面,是博卡拉NewCrysta宾馆的姊妹店,面积较大,该店的目标客户是富有的朝圣者,而大厅里出售各种宗教供奉品。LumbiniHokkeHotel(单/双US$90/120;4月至8月;) 风格类似传统日本村庄,该店的目标客户是在世界和平塔附近进香的日本朝圣者,房间有西式和日式可供选择,餐厅供应日式定食。

安全事项
  
       在蓝毗尼旅游通常较为安全,但近期一次反政府武装暴乱中,反政府武装曾对该地区(包括道拉赫瓦)发动过若干次袭击。游客出发前往这些地区时须先确认安全情况。

节日和重大活动
  
       蓝毗尼最重要的佛教庆典是一年一度的佛祖诞辰纪念日(buddhaJayanti),每年4月或5月举行,届时成群结队的佛教徒从尼泊尔和印度乘长途汽车来此庆祝。朝拜者也来此度过purnima(月圆之夜)和astami(月圆之后的第八夜)。许多印度教徒认为佛祖是毗瑟孥的化身,尼泊尔历二月(公历4月至5月)的月圆之夜,数以千计的印度教徒来此膜拜被称为“RupaDevi"——蓝毗尼天后—的摩耶夫人。

返回顶部>>

 

 
 
 

  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 @ 2011 apecf.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