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報:“新亞洲策略”打造亞太新模式

作者: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發布時間:2010-10-05

亞太交流與合作基金會日前公布了“新亞洲策略”,強調將放眼設立“亞洲新智庫”聚集全球智慧精英,打造“亞太模式”;此外,這次吉隆坡會議的與會代表也充分體認到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因此亞太地區國家應攜手,共同推動自由貿易和經濟合作。

亞太交流與合作基金會的新亞洲策略再次肯定了亞洲在國際經濟上的地位。屆時將有4億亞洲人享有可與歐盟各國及美國民眾相比的平均可支配收入,而東盟的經濟潛力尤其不可輕忽。亞洲《華爾街日報》日前便報道,由於未來5年東盟可望成為美國最大的出口市場,所以美國政府已經開始把其對亞洲的注意力,從日本和中國轉到東盟。根據美國商務部的資料,去年美國出口到東盟10國的金額將近420億美元,而對中國和印度的出口金額,也才分別是120億和40億。而以東盟各國政府所提出的采購項目來看,諸如能源、電訊、運輸設備和服務項目等,都是美國企業所擅長的項目。所以可以預期,今後美國對東盟的出口,仍將遠大於對中國和對印度的總和。

因此,亞太交流與合作基金會在這個時候提出新亞洲策略,在亞太模式下設立新智庫,並積極創立一個適合東方的發展模式,自然有其特殊的意義。可是另一方麵,從中國、大馬等亞洲國家的角度來看,希望籍著基金會的平台,由亞洲出發去推動區域甚至世界性的慈善與公益事業,在曆經苦難的亞洲各國間傳遞“愛的力量”,表達亞洲人對全球的責任,其中自然也有引進歐洲勢力平衡美國壓力的意義。姑不論這個在美歐之間維持平衡的戰略能否成功,亞洲國家在積極推動亞太交流與合作基金會的過程中,已經展現出他們的自我肯定和高度自信。這種伴隨經濟發展而來的自信,無疑將使亞洲國家在區域秩序中的角色愈來愈重要,也愈來愈有自主性。

對大馬而言,這樣一個全新的情勢很可能帶來新的機會,但也相對地帶來了新秩序所要麵對的挑戰。所以我們現在應當先沉潛蓄勢,同時冷靜思考:當新的政治與經貿秩序正在亞太地區逐漸成形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參與?憑什麼實力參與?隻有做好萬全的準備,才可能把握最適當的時機,找到最適當的角度切入,不致讓曆史的機會擦身而過。

就沉潛蓄勢而言,當務之急就是持續保持我們的經濟競爭力。亞太地區之所以能在國際上舉足輕重 ,就在於它的經濟實力,而中國及東南亞其它國家在經濟發展的速度上更是來勢洶洶。反觀我們自己,近來在經濟衝刺上卻似乎顯得後繼無力;因此,如何強化大馬的投資環境,如何增加我國產品的競爭力,如何保持我們的經濟成長率,都成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同時比我們還必須積極整編各國的在亞太研究隊伍,把從事亞太研究的學者加以整合,甚至跨國組成研究群,將亞太研究做細部分工,以充實基金會的亞洲新智庫。做不好這些經濟和學術上的準備工作,一切亞太模式構想都將流於空談。

其次,在戰略設計方麵,亞太的日漸重要,證明亞太交流與合作基金會的整個方向並沒有錯,但今後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東西方之間維持平衡,以及如何在歐美貿易競爭中借力使力。當美國開始把其在亞洲的注意力由中、日轉移到東盟的時候,亞太交流與合作基金會也應根據這個趨勢,將自己的經濟布局做通盤的檢討。亞太交流與合作基金會不一定要追隨美國及其它國家的腳步,但總要在不斷變動的國際環境中,努力爭取自己的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