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气候传播发展、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第二届中国国际气候影视大会在深圳举行

 

2017年9月30日,转载自《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记者 李传军)第二届中国国际气候影视大会9月24日在深圳落下帷幕。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沙祖康、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杨兴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原局长刘建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李俊峰等60多名国内外嘉宾以及专家学者出席了活动。


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执行副主席肖武男做主旨发言

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执行副主席肖武男应邀出席,并做主旨发言:即“推动气候传播发展,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着重阐述在气候传播方面的“三个机遇、三个挑战和三个着力点”。

就机遇而言:当下人类最重要的两个议题:就是如何继续推动全球化、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抓住这两点,我们的“外宣”工作就抓住了机遇,即传播上的“道德高点”;其次,借助气候传播,抓住推广中国价值的机会,中国古老智慧对世界的认知,如老子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均表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全球气候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是人类过度发展、穷尽自然资源所造成的;其次,抓住中国深化改革、实施的“供给侧改革”机遇,这与中国履行巴黎气候协议的义务相向而行,尤其近期开展的“环保督查”,反映了中国政府的决心与力度。

至于挑战:首先是语言与传播形式的挑战,国际传播的“主战场”是英文,虽然中国在对外汉语教育上做了许多努力,但要把中国在气候传播的效果到“入脑”、“入心”,既要在语言上有所突破,也要在传播形式上有所创新,注重实效;其次:如何避免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大国“搅局”,美国之所以退出应对气候变化,也是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再者,如何把这项公益事业持续性做下去也是个挑战,联合国多年来一直强调公共参与、强化与私人企业及个人的合作,尤其广泛发动青年人参与的做法,值得参考。

未来“着力点”:首先找到讲好“中国故事”的着力点,当前除了把中国新“四大发明”广而告之外,也该把中国在“维和”、“非洲医疗队”及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贡献传播出去,这样“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就充实多了,也符合国际普遍关注视点;其次,从中国在“一带一路”中对全球清洁能源发展贡献找好“着力点”,无论是风力发电、还是光伏及生物质发电,中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没有得到客观和公正的反映;再者,就是发挥深圳和“前海”的地域优势,作为中国民营企业最发达地方,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建立推动气候传播的创新机制,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的作用与热情,无疑是这项事业持续下去的“着力点”。


主要参会嘉宾在开幕式上合影

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及肖武男先生长期以来在全球环保事业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上世纪90年代,推动了中国与欧盟在防沙治沙方面的合作;与世界环保领袖人物莫利·斯特朗(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环境署署长)建立了长期合作,取得丰硕成效;1995年与日本著名环保人士矢崎盛颜等发起了在中国长江流域防止水土流失的公益活动,是较早环保公益国际合作项目;1995年,在美国圣地亚哥和奥克兰,与美国国家重点能源实验室合作,参与研制与推广至今领先世界风电技术的EHD风机;1996年;发表了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论述,是在中国文献记录中最早之一的学者;2000年,联同国内诸多机构、学者和专家,在珠海举办了“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引起较大反响;同时,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支持下,与环保总局、各地政府沟通合作,在全国推广低碳理念和产业;曾多次在接受外媒采访中,较早把中国道家的“道法自然”哲学和碳排放理念融为一体,报道后引起很好反响。2010年之后,更多在世界范围内与联合国、欧盟合作,如与联合国人居署、环境署共同推广“城市发展新理念:人文居住”,倡导人文与环境的和谐共生;2013年,与WWF合作,创建了“南部非洲保护大自然同盟”,在非洲独立之父卡翁达总统、南非祖玛总统的直接参与下,团结了南部非洲200多位酋长参加这个项目;2016年,组织了由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等学者和专家赴安吉:举办“践行两山理论,开创可持续发展新局面”的调研活动,取得丰富成果。

相信通过这次会议,对中国在应对气候传播的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也为中国当前的对外宣传工作注入新活力,找到务实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