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武男:第三只眼睛看香港
转自《亚洲周刊》,2010年7月11日
(编按:作者肖武男是中国长期关注香港问题的学者)
佛教讲,人有一只眼睛,叫法眼或慧眼,居于额头的中央,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这只眼睛逐渐消失了。在我印象中,佛教的修行、瑜伽的训练以及印度教的冥想等,很大程度上,是要琢磨如何把这只眼睛打开。神奇的是,这只眼睛能超越时空看到事物的本质,同时,它又有一种光的速度,能捕捉历史和未来的轨迹,在变化中寻找到任何事物的规律和方向。其实,在西方文化里面,也有第三只眼睛的概念,讲的是超越你、我角色可能带来的片面性,通过中立、客观的立场,找到存在的合理性。笔者既不完全生活在中国大陆或香港,所受文化教育也不属完整的“东方”或“西方”,加之还经常参加一些“修行”训练,就想用“第三只眼睛”的思路,来观察一下香港今天所面临的问题,也许能找到些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毋庸置疑,香港自九七回归后,经历风风雨雨。金融危机、楼市和股市低迷、经济逐渐失去其核心竞争力,以及近期“五区公投”、“反高铁游行”、“政改方案”的风波,让人感到香港仔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层面,都处在变化莫测、难以把握的状态中。这些问题,某种程度上说是个表象,究其深层次原因,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大家去关注:第一,香港如何正确定位?优、劣势何在?第二,香港和大陆间,到底存在什么问题?第三,现行应对问题的方式是否有效、如何调整?
香港的定位和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哪儿?首先是地域上的,距大陆最近,是日益崛起中国走向世界的天然跳板或缓冲带,是任何地方都无法取代的。过去改革开放三十年,香港扮演了西方世界进入中国的桥梁,未来恐怕将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桥头堡;其次是人才优势,赵本山的小品有句名言:“中国今天不差钱”,差的是人才。按中国共产党选人的“品学兼优、兢兢业业”标准看,香港的专业人士几乎个个合格,无论是思想道德、还是专业技能层面颇具优势;而大陆二种“人才”多:一是“讲故事”的领导,二是吃苦耐劳的民工,靠这些“人才”想跨入世界强国,有些奢望,与上海想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可能性较渺茫道理一样。此外,香港支撑未来发展的其他优势,很难说再有什么了。当然,香港的社会制度和法制建设、多元文化融合、各类服务等方面的水准,在亚洲乃至世界上还是堪称一流,但毕竟不是核心竞争力。因此,香港背靠大陆、服务于大陆,追随大陆“崛起”而共荣,恰恰是个准确定位;另一个方面也说明,香港缺乏的是发展动力和可持续力。
香港与大陆之间的问题何在?随着中国大陆的经济崛起和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香港原有的优势和荣耀不见了,这几年在经济上过于依靠大陆,未免有些失落感与“不爽”;再者,香港百年的殖民统治,导致了本土人对中国大陆的认同感低,许多人压根从骨子里就看不起内地人,说起来的印象就是他们额头上都有一个“土”字。笔者走了八十多个国家,发现香港人对中国的感情,不仅远不及台湾、东南亚的其他地区华人,甚至还不及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国人。试想,香港人过起这种日子来确实不舒坦,沿着这个心态走下去,矛盾也会越来越深,彼此间的了解、信任、沟通和步调上的和谐就无从谈起。
治港统战失灵
现行应对香港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否有效,如何调整?纵观九七后,大陆的工作成效甚微,原因是认识不到位、方法和策略不对路、靶心不准;所采用的手段无外乎就这几把“刷子”:对“听话”的给名、给利;惯用内地传统的舆论和运动方式制造“势头”,形成统战的大好局面;对“不听话”的,就打压,批倒批臭。工作方式浮躁、简单、像似在演戏,香港不是大陆,可以用行政体系、大会小会、舆论工具,给人洗脑,这“路子”对“揽尽”东西方文明、思想自由、资讯发达的港人来讲,就不灵了。
出现这些问题,首先是“统战”对象搞错,长期以来,中央政府笼络的是既得利益者和工商业者,这些人与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自然会表现出“听话”、“嘴甜”,但心底并非认同中央、认同大陆。特区政府又变本加厉照顾他们,护士普通百姓权利,导致了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把中央政府绑架到与广大市民对立面上去了。由于中下层,尤其是年轻一代,没有受惠于中央政府的“礼包”,自然是怨气四起,所以说一些示威活动中把矛头指向大陆,或冲击中央驻港机构就不是太令人意外的事件。
因此,双方的问题显而易见,就大陆而言,是“把错脉”、“用错药”;就香港而言,是缺乏对祖国的感情和客观认识,也是自身定位置变了、又放不下身段的矛盾心态作怪。解决思路,完全可以运用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的精髓来应对自如,即: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方法是要把问题的根源搞清楚,深入了解香港的实际情况、及普通市民对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的诉求,实事求是的去制定一个应对策略。而策略最关键就是高度重视香港三个特定的社会形态或组织:第一是媒体,香港不像大陆,政府可以通过组织体系来控制人的行为和思想,却是个小政府大社会,对社会带来很大影响的是来自媒体,而香港的媒体人又有独立客观之“传统”,不可能按照大陆中宣部的要求“一个鼻孔出气”,所以学会与香港媒体打交道,既斗争又合作,是个硬功夫;第二是各类型大大小小的非政府组织,香港这些机构历来很发达和完善,影响力不容忽视,其渗透能力、网络能力、国际影响力和对社会的操控力都很强,大陆这方面工作明显存在认识不足、研究不够、方式僵化,缺乏与其相处和打交道的经验与能力,这种状态急需改变;第三是各类宗教团体,由于香港的历史和文化因素,宗教几乎是深入人心,涉及社会各个层面。佛教道教通大陆的关系较为密切,重大问题上基本跟中央政府保持一致,是重要的统战对象。但在香港占居重要地位的是基督教、天主教、摩门教等外来宗教,与大陆的相互认识、沟通与交往就弱多了,而这些宗教在年轻人一代中,尤其是人们关注的“八十后”这个群体里面,有非常强的权威和影响力,正确引导和发挥这些“洋教”的作用,恐怕是中央政府未来的必修课。
中央治港新思路
说一千道一万,问题也没有那么复杂,什么“天眼、法眼”,最基本的是常识:尊重事实、尊重民意、了解民意、引导民意、运用民意和发挥民意,是治港的基本点,把民众的生存状态搞好了,是比什么都强的统战政策,也是硬道理。我想,这次能通过“政改方案”,与其说是中央政府对港策略的成功,或者说是一种妥协的结果,还不如说在认识和治理香港思路上有了新的开端,由此而来的一个美好香港也许就这样在磕磕碰碰中起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