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周刊:人民币国际化不能急于求成
2009年05月19日 凤凰周刊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战略,而是一个更长远的地缘政治战略,它是大国崛起的前奏。
肖武男
金融危机使中国政府意识到美元“一币独大”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同时也坚定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心。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贸易国,人民币的国际化既是必要,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目前,中国央行已与中国香港及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阿根廷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总额为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为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了资金支持,也为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然而,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只是催生了人民币国际化这一梦想的早产,或是某种程度上,创造了人民币今后成为完全可流通和国际可储备货币所需要的基础条件,但人民币国际化切不可操之过急,这既存在着客观现实的问题,又存在着更长远未来的战略思考。
渐进式演进策略
从央行加快人民币结算的试点,到央行行长周小川发表的署名文章,以及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无不显示出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意图。其目的,现阶段是想化解由于过多储备美元,或拥有过多美元资产带来的风险,但这绝非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战略,应该是一个更长远的地缘政治战略考量,它是大国崛起的前奏,更是中国施展其国际影响力、承担大国义务、改变国际规则、重布世界政治和经济新格局的一个清晰信号。
所以,目前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举动,可以解读为人民币正在实行一个渐进式的国际化策略:从周边化到区域化,再到最终实现国际化。人民币在周边地区以“硬通货”的形式出现,早于10年前,仅去年结算量就有230亿元,基本实现了准周边化。这样人民币就可以由准周边化发展为正式周边化,进而发展为正式区域化及准国际化,最终实现真正意义的国际化。
目前,东盟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比例为50%;与越南、蒙古、老挝、尼泊尔、俄罗斯、吉尔吉斯、朝鲜和哈萨克斯坦8个国家签署的有关边境贸易本币结算的协定,初步形成了一个大概有几千亿元人民币规模的贸易结算量。
从实际状况观察,人民币走站在周边地区的策略比较好。中国和周边地区的经济互动性比较高,特别是东北亚、东盟两个经济区域带。当然,中国和拉美、非洲也有很好的友谊和经贸往来,互补性也很强,下一步肯定是重点。但该地区的问题也较多,除了政治、社会稳定性的问题外,主要是其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缺乏可持续力,现阶段只能通过石油、矿产与中国进行货币互换。最近中国政府批准向毛里求斯提供2.6亿美元的贷款,其中一部分将以人民币的形式提供,以及下一步还考虑用人民币向亚洲和非洲的贫困国家提供援助,鼓励受益的国家至少将部分援助用于购买中国制造的机械设备及其他产品等措施,其目的还是基于外交层面布局。
虽然人民币国际化提上日程,但仍是有一个漫长的路程,现在是一个好契机,但真正实现,还需要有很多配套措施,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将来要承担更多世界责任和义务。尤其是现阶段世界经济还有诸多不确定因素,许多对冲基金的下一步走势也不甚明朗,中国经济自身的起伏还未有定数的情况下,人民币的国际化前途未卜,存在着许多变数。目前与其说是人民币想走向国际化,还不如说是由于美元的疲软,美国经济的信心受到挑战,欧元、日元受到牵累,其他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对手纷纷倒下后,凸显了人民币的强大。
当然,人民币国际化本身就具备三大优势:一,拥有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二,与相当多的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地存在贸易逆差;三,“两岸四地”的大中华区日渐成为世界最活跃经济贸易区,其外汇储备、进出口商品总额、综合竞争力,可谓是屈指可数。
但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必须正视三大问题。第一、中国的综合国力并不强,引以为豪的外汇储备较虚,20多万亿元的国内居民储蓄,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保障,很难形成真正的购买力;第二、中国的企业缺乏创新、科技进步和管理能力,其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力严重不足,经济发展的基础不稳;第三、中国所推动的人民币国际化,还是在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货币体系的框架下进行的,无论采用的法律体系,还是其运用的经济工具和分析体系,实质上是不支撑人民币国际化。所以可先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取得经验和认同。另外,一个货币的国际化,尤其成为可储备的货币,或被广泛采用的结算货币,除了经济因素之外,很重要的是文化因素,被认同的价值观、国际化的人才和被普遍认同的政府信用等,因此,人民币的国际化必然是个渐进性战略。
国际化的下一步
人民币成为区域间的投资货币,其前提是必须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目前人民币仅在经常项目下实现了自由兑换,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还没有实现,这成为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障碍之一。此外,中国必须具有成熟的金融市场,有能力为周边国家提供更多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必须推动人民币计值的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为形成储备货币职能奠定金融市场基础,减轻对美元债券市场的过度依赖,给国外的人民币持有者创造投资的渠道。
当然,最首要的还是不断增强国力。一个强大的货币背后要有强大和高效率的经济做后盾,经济的大起大落定会使得币值随之大起大落;经济的稳定增长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先决条件。人民币国际化的下一步,基本面是要把中国经济搞好,来支撑人民币的国际化可持续走下去。人民币的国际化、以及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大势所趋,但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舞台上话语权严重缺失又是大问题。国际货币机构中,必须要有与中国大国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如果还没达到,就应该有策略去应对。因此,周小川提出IMF特别提款权的问题,但是并非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改善贸易条件外,扩大人民币的“活动半径”,可以视为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下一个重要策略,加快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合作步伐,尽最大所能扩大人民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货币互换,从6个变成10个,变成20个等;再有就是加大周边贸易,延伸投资和贸易活动空间,无论是非洲、拉美还是其他地区,只要有使用人民币的贷款、人民币互换方面的考虑,就要运用政治、经济手段去推动,不然再往下走就会面临很大挑战,英美国家在这方面是有清晰的战略布局的,这些问题一开始就要想清楚,怎么走自然就明白了。
需要考虑的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在整个国际化货币体系方面只是“小试牛刀”,目前需要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就整体而言,中国要思考:是继续跟着全球化走下去,还是脱离全球化。如继续往下走,也就必须依赖于国际货币体系、国际经济规则,就需要全面提高话语权来推动中国的目标,但是这样去做,人民币国际化就可能变成一个美丽的梦想;另一种情况,中国如脱离了全球化战车,人民币成为世界上不得不选用和打交道的货币,那么需要创造一个全新的经济理念和体系,又如何去实现、如何被广泛地认同?这就是个大问题。
同时,现阶段要摸清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底牌是什么?我们认为,目前有两大底牌:首先是拥有13亿人口的强大内需市场,这对萧条的全球经济局势而言,吸引力无与伦比;再者是中国的文化因素,她所倡导的和合精神,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包容力,不会让人在接受上感到不快,或者出现“胜者通吃”的窘境。
中国大量的美元资产蕴藏着相当的风险,而贸易顺差带来的一些问题,也无法用一招一式来解决,出口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现在看来是祸福难料的。这种增长,既不能带来有效的内需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也不能增加国家的真正财富和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反而给人家冤大头的感觉,两头都损失,上下都不满。另一方面,虽然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造成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但也倒逼中国贸易、产业结构的升级,这将增强贸易支付的选择权和货币影响力,从而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根本上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
现在的问题是,贸易顺差形成后,中国拥有的美元资产风险与低成本制造业受冲击就愈加突出和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要考虑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在哪儿?国家的“家底”在哪儿?能不能提供人民币国际化的更大保障?美元的国际化有赖于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整个货币体系是架构在西方的经济学基础上,这种货币体系支撑了整个美元时代,其表现形式就是话语权。未来几年间,中国的话语权是不是反映到人民币上面?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就像“冰山一角”一样,“角”上的东西是人民币国际化,“角”下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文化的软实力、人才的储备量和天赐的良机。
我觉得,再过10来年、20来年,随着中国的整体提升及历史的选择,人民币国际化也许会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此时此刻就要讲策略,虽然上海可能是未来的世界金融中心,但香港因其独特的、无可争议的优势,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示范地和“跳板”。所以不要各地一窝蜂去炒作概念,盲目推进。
人民币国际化既然不可能一蹴而就,那就要用自己的耐心、恒心、信心,以及智慧,去等这一天吧。